茅臺軍區(qū)專用酒,軍區(qū)茅臺酒,茅臺軍區(qū)系列酒
北京中海明潤商貿(mào)有限公司,孫海明,1-3-7-1-7-9-2-4-6-9-0
酒敬祖,暢舞娛神
巫舞是原始圖騰舞蹈的遺跡,被稱為古文化的“活化石”。在人類社會發(fā)展的圖騰崇拜和整個原始宗教泛靈崇拜時期,酒與舞蹈是先民們敬神、通神、娛神的禮品和手段,是人與神相溝通的中間橋梁。在現(xiàn)存的、鮮為人見的巫舞形式如“東巴舞”和納西族東巴祭祀活動中,我們?nèi)匀徊浑y發(fā)現(xiàn)酒與舞蹈是同時并重的祭祀內(nèi)容。在我國現(xiàn)存的、唯一還活著的古象形文字一一納西族“東巴舞譜"和“東巴經(jīng)”中,隨處可見酒與舞蹈在祭祀活動過程中相互融合的內(nèi)容和形式。
納西族在舉行“求長壽"和“成丁禮”(兒童年滿十三即被認為長成大人,屆時要聘請東巴主持儀禮舉行祭祀活動)法儀古老的祭壇前一棵用五色花朵(古時用絲線或黃色的蔓青花、葉〉裝飾著的松樹,這就是“含依寶塔樹”(納西族神話傳說中最吉祥的神樹)。祭壇上擺放著人們帶來的“巴巴日”(獻給樹神的美酒)等供晶。人們在神樹前排起整齊的隊伍,祭司(即東巴)從供品中取出一碗巴巴日,手中握著一柬散發(fā)著香氣的柏樹枝,沾著碗中的酒向神樹灑奠。他一邊灑奠,一邊吟誦:“在含依寶塔樹上,由金翅大鵬鳥來停落,病痛與大鵬鳥無緣,死神與大鵬鳥無緣,現(xiàn)在為大鵬鳥灑奠美酒,愿大鵬鳥為我們帶來吉祥......(接下來改誦為唱)今天我們來到神樹前,析求長久的歲壽.....”同時我們在《東巴舞譜》中看到,納西族人民在“求長壽法儀”中要由祭司按照《跳神舞蹈規(guī)程》中的規(guī)定來跳“汝種布”,其中包括“丁巴什羅舞”、“薩利伍德舞”、“金孔雀舞”、“花舞”等十余種舞蹈。
祭祀儀式結(jié)束后,大家一同回到祭壇前,老人、中年、青年分別圍坐在一起品嘗巴巴日。這時年長的人晤起祝壽和祝頌成長的頌歌,年輕人則吹起了瓢笙。他青:以笙歌祝酒,以美酒助興,邊吹邊舞,酒至客前,“以笙推壺勸酶”。如此奇特美妙的樂舞敬神形式怎能不讓人開懷暢飲,即興起舞,一醉方休!也正是因此習俗,養(yǎng)成了納西族人民“喜飲酒歌舞”的民族性格。
假如我們將納西族人民的祭祀活動看做是原始先民敬神、娛神質(zhì)樸形式的縮影,那么在封建社會戰(zhàn)國時期,最具代表性的巫祭活動,莫過于楚國的祭神歌舞。詩人屈原根據(jù)楚國巫硯祭祀歌舞時的祝辭和盛況,創(chuàng)作了流傳千古的詩篇《丸歌》,為我們留下了酒舞娛神的有力佐證。
“瑤席兮玉旗,童將把兮瓊芳。慧肴蒸兮蘭藉,奠桂酒兮椒漿。揚梓兮柑鼓,疏緩節(jié)兮安歌,陳學瑟兮浩倡。靈惺毫兮妓服,芳菲菲兮滿堂。五音紛紛兮繁會,君欣欣兮樂康。”(《丸歌·東皇太一》)這是多么富麗堂皇的景況。神壇上鋪著椒、蘭等香草,散發(fā)著陣陣的幽香;鎮(zhèn)國的寶器中盛著滿滿的桂花美酒;巫硯們身穿綴滿飾物的華麗服裝,他們輕捕鼓面,含竿彈瑟,將“神尸”一一“東皇太一”擁簇在中間,拉開了神前祭祀,歡樂歌舞的序幕。
搏前獻歌舞,吉兇實難卡
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舞臺上,酒與舞蹈有時是相伴二尤,令人增色,令藝生輝有時是相伴二魔,隱埋禍種,潛伏殺機。在無數(shù)的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中,飲宴場上的酒儼然是一種毒劑,吮之愈美,亡之愈速;舞(女〉徑作是伐性之斧,蠟齒娥屑,常令人君命殖國喪。
“美人計,吳宮寵西施”,幾乎是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。越王勾踐兵敗,吳宮受辱,歸國后臥薪嘗膽,立志報仇雪恥。后用大夫范蠢所設“美人計”,舉國內(nèi)遍尋美女,得西施與鄭且,“使老學師教之歌舞,學習容步,俠其藝成而后進吳宮"。吳王夫差自得西施,荒于酒色,日夜歌舞宴飲,不理朝政。數(shù)年后句踐興兵伐吳,大敗吳國,逼得夫差自卻而亡。勾踐班師攜西施而歸。
在中國古代歷史中,還有以美酒、女樂作緩兵之計的。戰(zhàn)國時晉悼公伐鄭,鄭兵敗,獻師惺、師觸、師竭及女樂、鐘、馨、美酒等物以求和。有以舞抒志險些喪命的。晉平公會盟諸侯,酒席宴上命各國大夫舞蹈,發(fā)現(xiàn)齊國大夫高厚舞蹈時所唱詩的內(nèi)容與舞姿的表現(xiàn)不一致,認為懷有“異志”,遂命諸大夫逼迫高厚與各國立盟約,嚇得高厚急忙逃離酒宴跑回齊國。也還有以舞蹈刺探敵國軍心民意以決定攻伐的。晉平公想攻打齊國,命范昭探昕虛實。范昭來到齊國,齊景公設宴款待。范昭喝了幾杯酒佯裝醉態(tài),無禮地端起齊景公的酒杯喝酒,并要樂師為他演奏“天子樂”,他來跳“天子舞”。這一非禮要求遭到了樂師們的嚴厲拒絕??吹烬R國普普通通的樂師竟不畏權(quán)貴,如此大義凜然,一派英雄氣概,范昭回國后勸晉平公打消了攻打齊國的念頭。
“鴻門宴”歷來被喻為兇險的象征。“項莊舞劍,意在沛公”,更提示人們要警惕那些貌似獻媚的舞蹈中暗藏著殺機。在統(tǒng)治集團內(nèi)部的黨派紛爭,或敵對國家處在暫時休戰(zhàn)的交往中,往往是酒無好酒,宴無好宴。歡歌妙舞的背后,反倒是刀光劍影,血濺杯盤。秦漢時期酒和舞蹈是士大夫階層中最重要的禮儀社交內(nèi)容。酒席宴上“以舞相屬”,表示賓客互相敬重友好,并且含有溝通情誼的意思。“以舞相屬”的一般程序是:酒席宴中主人(也可以是賓客)起身先舞,跳至客人面前,以禮相邀,這時客人必須起身以舞回報主人的盛情。如果拒不起立,或起而不舞,舞而不旋,都算是失禮和不敬。因此在歷史上就有實因政治觀點不同,志向意趣不投,從而借“以舞相屬”禮儀失度引發(fā)和激化矛盾的事例。東漢大文學家蔡笆因為瞧不起宦官,在太守王智為其舉行的錢行宴會上拒不起舞回報,因此得罪了宦官,被宦官在皇帝面前誣告他“謗訕朝廷”,害得蔡笆流浪江湖十多年。又如三國時期曹魏設宴,張盤以舞屬于陶謙,陶謙不予理睬,張盤強拉陶謙起舞,陶謙舞而不旋,因此激化了二人之間的矛盾,致使陶謙棄官而走??磥韽埍P也是有意將二人的矛盾在眾目睽睽之下,利用“以舞相屬"的形式激化張揚開來,以達到政治上排除異己的目的。